武职网讯(通讯员 王振宇)6月27日至7月8日,机电工程学院分团委在学院分党委和校团委指导下,组成“传承报国志·青春筑梦行”社会实践团队,奔赴武汉市黄陂区应咀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
在为期十二天的社会实践之旅中,师生12人追寻红色印记,深入田间地头体验,走访慰问贫困户,开展义务支教,宣传职业教育,了解了国情民情,感受到了农村新风貌,为当地村民送去了知识和精神食粮,体现了社会价值。同时,激发了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,开阔了视野,增长了才干,提升了综合素养,收获了成长。
追红色印记,缅革命情怀
7月1日上午,经过前期精心筹备,机电学院“传承报国志·青春筑梦行”社会实践团队启程前往武汉市黄陂区应咀村。团队师生12人徒步来到应咀村附近的王家河“石丘惨案纪念碑”。据碑文和附近村民讲述,了解到该地是当年典型的游击区,村民们经常配合新四军游击队破坏敌人联络通讯设施,挖公路,毁桥梁,有力地打击了日寇。1939年9月,恼羞成怒的日寇对当地村民进行扫荡,屠杀迫害了400余村民,制造了“石丘惨案”。上世纪60年代,政府修建惨案公墓并立碑纪念。2006年,黄陂区政府将这里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,重修纪念碑。
师生一行来到纪念碑前,肃立默哀,敬献花圈,缅怀先烈。随后,清理了纪念碑四周的小广告,将纪念碑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。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一定要牢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,奋发图强,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奋斗。”队员龚财顺说。
下午2点,团队一行人慕名找到“石丘惨案纪念碑”碑文撰写者、退休语文教师、老党员乐东仁先生。一进门,师生被满墙荣誉证书所吸引。原来,乐老师在当地颇有名气,曾被国务院授予“乡村优秀教师”、湖北省“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乐老师详细讲述了石丘纪念碑背后的故事。“几百名日寇连夜拿着机关枪挨家挨户扫射,老弱病残、妇女孩童都不放过,真是惨绝人寰呀!”乐老师悲愤地说。随后,乐老师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、艰苦奋斗,取得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成就。队员钟意说:“老党员无私奉献、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一笔无形的财富。饮水不忘挖井人,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牢记使命担当,砥砺奋进,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。”
亲近大自然,体验农耕作
7月2日至3日,机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应咀村田间,和村民一起除草、松土、插秧、摘果,切身体验了一番农田耕作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。
7月2日上午,村支书冯芒带领团队师生来到种植大户郑金峰家。郑金峰耐心讲解农作物基本知识,介绍当地种植业发展情况。他告诉团队成员,该村目前的劳动力大多是50岁上下,年轻人外出打工,导致劳动力断档,田园荒芜现象较为严重。为改善窘境,增加村民收入,经考察调研,郑金峰承包了一百多亩地种植各类农作物,每年交付租金给村民,受到村民的积极支持。
当天下午2点,团队一行走进农田,在郑金峰和当地村民指导下,采摘1000斤订购西瓜。郑金峰现场传授团队成员挑选西瓜的小窍门,他说:“先看纹路深浅,再看瓜尾的凹凸程度,最后敲击瓜面听音。”团队队长舒森乐呵道:“以后买西瓜咱可算是个内行了,再也不会摸不着头脑了。”
“西瓜丰收了,自然很高兴。但本地人少,购买力低,西瓜滞销,闹心呢。”说起销售,郑金峰和村民们愁眉不展。团队师生听闻后纷纷献计献策,预想后期通过电商平台或新媒体促销,将所获利润捐献给应咀村贫困户。
在西瓜种植地旁,还有几十亩辣椒地。郑金峰告诉队员们:“辣椒是否成熟需要从形状大小、表面色泽、软硬程度等方面判断。本地盛产薄皮椒,武汉人比较喜欢吃,所以大多都销往市内。”
7月3日,团队师生走访了另一位种植大户窦肖,并在他的带领下,开始体验另一种农活——插秧。刚开始队员们认为插秧很简单,挽起裤腿自信满满地下田。没过多久,队员们发现所插秧苗东倒西歪,有些还漂浮在水面。“插秧也要讲究方法。插秧的手法需要时间练习,既不可太深,这样不利于吸收阳光,也不能太浅,不然秧苗就会被水冲走。一般以六七束为一扎,保持一寸距离,这样水稻才会高产。”窦肖教给大家插秧技巧,并为队员们做示范。经过练习,队员们的插秧手法有了长进,劲头更足了。3小时后,一亩多的水田,披上一层绿油油的外衣。
“两天的农耕体验,让我开了眼界,增进了对农作物和农产品的认知。我要好好学习,增长本领,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尽一份力量。”队员王江龙说。
走访贫困户,感受新变化
7月4日,继红色景点走访和美丽乡村调研后,机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12人,在应咀村开展了贫困户帮扶活动。
当天一大早,团队师生在应咀村村支书冯芒带领下先后走访了6户贫困户。“近年来,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力度的持续加强,应咀村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目前,尚有十来户处于未脱贫状态。”冯书记介绍了村里扶贫政策落地和脱贫情况。
上午10时,师生贫困户来到刘家法老人住处,迎面遇见一个带着农具的老人,村支书告诉大家,正是刘家法老人。看到有“客人”来,刘家法老人热情招呼大家进屋,和大家拉家常。“自打新农合政策实施以来,镇上的医疗条件大大改善,我们的健康有了保障。现在,我的身子骨硬朗,每天早上都要到田地里忙活。这不,刚除草回来呢。”老人乐呵呵指着自己的房子说,“我这辈子算是知足了!这几年多亏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扶贫干部。政府出资帮我修建房屋,我自己只出了一小部分呢。”听完老人一番话,队员们将准备好的生活物资递到老人手中,队员龚财顺还送上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。老人家高兴的合不拢嘴,“感谢你们。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这帮年轻小伙子啦。”
离开刘家法老人家,队员们来到贫困户、80多岁的李太婆家中。据李太婆侄子介绍,老人早些年得了肺癌,后来又转移到肾脏。在国家对精准扶贫户的医疗政策帮扶下,老人病情逐渐好转,目前已基本治愈。“国家政策好啊,以前真是病不起、不敢病呀。”李太婆高兴地告诉大家。随后,李太婆的侄子说:“前几年村里没有路灯,路面不平,下雨一滩泥,出行不便。这些年,在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带领下,柏油路修到村里,路灯亮起来了,公交车进村了,农产品也能够及时送到集市。真得要感谢党和政府!”
7月4日下午,团队师生相继走访了4户贫困户,分别赠予微薄的生活物资和字画以表心意。队员李澳深有感触:“在走访过程中,看到这里的乡村换上新装,村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,脱贫人口越来越多,这些变化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。我们要珍惜时光,练就一身本领,将个人的奋斗和梦想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。”
强化“造血”功能,补充精神食粮
“抚贫既要富口袋,也要富脑袋。”为响应“扶贫必扶智,治贫先治愚”的号召,7月5日至8日,机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强化“造血”功能,补充精神食粮为主旨,向应咀村村民普及环保和生活常识,宣传职业教育,开展义务支教,受到村民的欢迎和好评。
7月5日至6日,团队成员在村支书冯芒带领下,走进十余户村民,宣讲普及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。队员李海琪从垃圾的危害、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分类三方面为村民做详细讲解,赠送团队精心设计的垃圾分类思维导图。村民们纷纷点赞:“以前用完垃圾随手就扔,今天才知道垃圾要分类处理。这张导图真的太有用了,再也不用担心记不准、记不牢了。”
随后,队员们发挥各自所长,为村民们宣讲生活知识。队员钟意为村民讲解预防中暑、中暑症状和服用中暑药物的注意事项。徐致远为村民们测量血压,并科普医学小知识。王绪淼从电信诈骗的类型、常见诈骗方式、如何提升警觉性方面,结合案例为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防诈骗课。7月6日晚,团队成员们用随身携带的投影仪为村民播放电影《巨额来电》,提醒村民提高防诈骗意识。
7月7日,团队师生来到王家河中学宣传职业教育,讲述职业教育形势、发展历程,播放武职宣传片。机电18302班龚财顺还为王家河中学奉献了一节生动的硬笔书法课,讲述了写字的重要性,手把手地教下笔、行笔、收笔技巧,引起很多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。该校团委书记张晏华说:“武职是高职标杆,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技能人才。学校已经放假了,听说武职师生过来上课,同学们都抢着报名参加。”现场气氛热烈,台下不时传来“武职,你等我”的呼声。
7月7日下午2点,在应咀村党员活动中心,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运用所学,为汽车和摩托车车主讲解车辆方面的知识,为部分村民的车辆做发动机检测和保养,并耐心为村民们解疑答惑。
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恰逢庆祝建党98周年,为讴歌党的丰功伟绩,丰富村民文化生活,团队师生为村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红色歌曲演唱及诗歌朗诵会,倾心演唱了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、《团结就是力量》等经典红色歌曲,以及诗歌朗诵《我的中国梦》,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。
7月8日,恰逢黄陂区楚剧团“送戏下乡”团队做惠民表演,机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参与演出,为村民们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艺节目。团队成员们还为现场村民发放小国旗,与村民们一起观看演出。
机电工程学院“传承报国志·青春筑梦行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6月27日开始筹划和准备,在机电学院分党委和校团委的支持下,由该院分团委组织实施,历时12天。在返程途中,队长舒森说:“去年我就参加了学院的‘红色筑梦之旅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今年我继续报名参加,我深知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,要想站得更高走得更远,必须走进社会,在实践中学习,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来提升自我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